观点 / 兰西奥尼、刘向东 主笔 / 蕉皮 责编 / 黄静
在环境好的时候,我们呼唤机会。但在下行背景,竞争激烈时,我们呼唤组织。公司与公司的差距,最后体现的,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差距,是人的差距。那么,如何提升组织的战斗力?如何筛选和培养好的团队?关于这个问题,前段时间,我专门和刘向东老师有过一次交流。刘向东老师,他研究管理学大师兰西奥尼多年,他也是著名的组织健康专家。关于团队的问题,刘向东老师有很多实践,也有很多洞见。其实,很多组织都关注自己是不是“聪明”。战略如何,模式怎样,产品好不好。但是,忽略了自己是否“健康”。一个不健康的团队,再聪明也没用。团队“坏”了,事肯定是做不成的。
办公室政治,是公司最大的内耗
我的位置比你高,我的官比你大,那你就必须听我的。你的逻辑是什么,不重要。因此,没有人愿意说话,也没有人敢说话。哪怕我的观点很有价值,也不会说出来。大家想的,是话语权的高低,是头衔的大小,是座位的次序。每个人都很在乎这些东西时,组织里就会遍布奇怪而别扭的氛围。作为管理者,会非常疲惫。作为下属,会非常困惑。大家都没有办法正常工作。没有人愿意每天带着刀来上班,但每个人的笑容里面,都藏着一把刀。
信息黑洞,是组织的杀手
当办公室政治出现时,紧随其后的问题,是组织会遭遇信息的黑洞。一个健康的组织,信息是自由流动的,信息是可以正常传递的。在一个组织里,想要做出好的决策,需要有一个充分的信息环境。接触的信息越多,对事情的了解就越详细,决策的质量也就越高。但是,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重要,为了保护自己的位置,会想尽一切办法,去阻拦信息的传递。因为信息一旦传递到更有决策能力的人手上,别人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,那么自己就不重要了。这是典型地把信息当成“权力”,而不是把信息当成“资源”。上级的指令,根本传不下去。下级的反馈,上面也根本听不到。组织的决策,最后也炖成了一锅粥,熬成一碗浆糊,惨不忍睹。
死气沉沉的人,干不出好活
所有人都在勾心斗角,员工接触不到应该有的信息,一定会影响组织的士气。如果组织里士气高涨,大家会沉浸在自己的工作里面,发现问题,讨论问题,解决问题。实际上,一个人想变得不一样,也必须沉浸进去,持续思考和钻研。想得越多,做得越多,就越有价值。当一个员工想做点有意义的事,会给自己拧上发条,甚至半夜2点从床上跳起来。但是,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里,哪怕是一个阳光活泼的人,也会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人。因为,员工会觉得自己不重要,觉得变成了一个“工具”。人是不愿意被工具化的。工具人,马上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。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,员工才有士气,才会成长,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。
失去生产力,组织会萎缩
当员工都是工具人,没有士气时,组织的生产力,也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。这就是一支懒散的团队,而不是战之能胜,挥之能散的团队。遇山开山,遇水架桥。心里只有一个目标,大家一起打胜仗。战斗结束,回到各自的岗位,继续研究和思考,积蓄力量。可一旦全都推三阻四,找借口拒绝,组织的萎缩,几乎是必然的。
不是大浪淘沙,而是大浪淘金
团队坏掉的第五个表现,就会发生。优秀员工的保留率很低。我们常说大浪淘沙,大浪淘沙,但是淘到最后,把金子都淘出去了。所以,你发现了吗,一个不健康的团队,会有很多“死法”。重新筛选、培养、打造团队。具体来说,要解决团队的5大障碍,也是5个重要的建议。建立信任:信任,让人互相背靠背
很多人对于信任的理解,是“人际关系的信任”。我喜欢你,我觉得你很好,我觉得你品格高尚,所以我信任你。可在一个团队里,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,更不是你的父母。也就是说,团队里的人,你可能不对脾气,或者没那么喜欢。但是,依然要合作。事实上,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,才是真正成熟的人。有句话,很想分享给你:团队协作,并非一种美德,而是一种选择。而且,是一种战略上的选择。因为要共同完成一个目标,要一起做一件事情,所以我们“选择”成为一个团队。大家都非常理性,特别职业。为了共同的目标,我相信你的能力,我相信你的意愿,我相信你的善意,并且我还相信你会相信我的善意。而想要建立这种职场关系的信任,并不容易。这需要我们了解对方。曾经经历了什么挑战?工作犯过什么错误?什么时候最想离职甩手不干了?……
相信我,这些话题,由浅及深,可以加深大家的了解和信任。“原来我并不真正了解他。”“原来他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坏。”“原来他也有脆弱的时刻。”“原来他真的非常可爱有趣。”当我们有了信任,才不会担心言多必失,才不会总是沉默是金。相反,为了共同的目标,敢于说话,不怕冒犯,会有建设性的冲突。如果团队总是和谐,要么是完美无缺的团队(当然这并不可能),要么还是大家不够信任,不敢冲突。然后,有的人沉默,有的人玩手机,还有的人在抖腿。有的人坐在很远的地方,一脸不屑,明显有着不同意见,却又一言不发。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有问题的决策,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通过了。但我知道,很多人会说,如果吵起来,甚至大打出手怎么办?这样不好吧。所以,鼓励冲突,但是要在边界内,在让大家有安全感的前提下,鼓励冲突。沉默代表着有不同意见。(鼓励大家说话,有话当面说)直接进入主题表达不同观点。(不用铺垫,不怕得罪人,直入主题)必须挑战专家和CEO。(不是官越大,就越聪明,提出反对意见)提出问题,拥抱对方。(讨论问题,是对事不对人,拥抱对方,感谢对方的善意)然后你会发现,一两个月之后,讨论问题的深度,会成倍增加。做出承诺:承诺,不是骗人的把戏
承诺,不是骗子说给傻子听的把戏。承诺,意味着我们要一起做出改变。年底了,很多团队要开明年的战略会。很多人会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,闭门讨论个三天三夜。聊完之后,非常激动,感觉明年要上天。但是大家高高兴兴回到办公室之后……还是该干啥干啥。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?因为没有承诺。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。如何在会议上形成结论,确认结论,传递结论,非常重要。这是很多人都不会的基本功。讨论完的结果,有些是决定。这就需要记录,并且Who do what by when,需要执行。大家确认清楚,是想法还是决定。想法,是发散的思考,是未来还要继续讨论的内容。但决定,需要彼此尊重。第一,私人信息要保密。不管是自己的,同事的,下属的,还是竞争对手的。不要传八卦。没有营养。第二,冲突的过程要保密。不对外说,也不对下说。因为别人可能过分解读,以为不和。军心要稳。第三,议而未决的事情要保密。也就是说前面的“想法”。这不是决定,也就不是事实。会议,是为会议室外面的人开的。是为一线员工开的。因为那么多人,等着你的决策。开会和聊天一样,和乡村俱乐部茶话会一样,这是对团队的不负责。所以,会议的结论,是要传递给下属的,传递给一线员工的。他们需要知道公司的想法,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。因此,在会议之后,大家需要有结论,做出自己的承诺。共同担责:输球,是所有人的责任
可做出承诺后,大家也行动了,但还是会有人做得不够好,怎么办?这时,团队会不会互相提醒,指出对方的不足,给出良好的建议?我自己就那么完美吗?如果我今天说了他不足,他明天就要说我不对怎么办。于是,很多人也只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冷眼旁观。真有问题了,也等到事情发生后才说,再去追究别人的责任。在说别人不对的同时,也撇清了自己。什么是团队?赢了,是大家一起的。输了,也是大家一起的。一个人一场比赛拿了40分但输了比赛,毫无意义。为了自己成为好好先生,但最后输球了,也毫无意义。在团队里,我们最害怕的,是有一堆“工会领袖”。对每个人都笑嘻嘻的,能手松一点就手松一点,享受大家的吹捧,其乐融融。有更长远的眼光,有更大的格局,鞭策自己,激励他人。换句话说,只考虑自己利益的,不应该是团队的成员,更不应该是团队的管理者。你是想和团队成员共同享受胜利的果实,共同承担失败的苦涩,还是想独自一人在角落里,假装众人皆醉我独醒,但最终一无所获?聚焦成果:打胜仗,是最好的团建
一个团队,没有什么比能完成目标,取得业绩,更让人兴奋的了。